《哥本哈根》编剧迈克•弗雷恩(英),翻译胡开奇,导演王晓鹰,《哥本哈根》原作剧本完成于1998年,剧作家迈克•弗雷恩凭此剧连获普利策、托尼两项大奖,在欧美引起广泛轰动,并立刻被翻译为各种语言在世界各地演出,评论界称这股势头为“《哥本哈根》现象”。
自2003年10月,王晓鹰导演将其搬上中国国家话剧院的舞台以来,一举获得"第八届中国戏剧节小剧场演出季" 优秀剧目奖、优秀导演奖、优秀表演奖、优秀舞美奖等,成为国家话剧院的经典剧目,被诸多媒体列入当今舞台经典作品名单,赞其为“小剧场话剧标杆之作”。16年来场场爆满,很多观众看了3遍、5遍、10遍甚至50遍,在国内掀起"哥本哈根"热潮,累计观众超10万人次,也引发了大量的思考与讨论。这部作品成为国家话剧院久演不衰的经典,更被诸多媒体列入当今舞台经典作品名单,赞其为“小剧场话剧标杆之作”。同时
12年间,《哥本哈根》既走进过北京、上海、济南这些都会城市的正规剧场,也走进过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浙江大学、四川大学、中国科技大学、南京大学、安徽大学等院校。 2007年4月30日,《哥本哈根》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迎来了第100场演出,这也是国家话剧院2001年成立以来首部演出达百场的新剧目。
该剧以特殊的结构方式、神秘的戏剧色彩以及激烈碰撞的逻辑思辨吸引了众多观众,不仅有大量看过10场以上的“《哥本哈根》迷”,物理学家杨振宁也在观看后大为赞赏并感叹:“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到来了!”
剧情简介:
天堂,或许是地狱。
三个灵魂今天聚在了这里……
他们谈,谈1941年的战争,哥本哈根9月的那个雨夜,挪威滑雪场的比赛,纳粹德国的核反应堆,同盟国正在研制的原子弹;他们谈量子、粒子、铀裂变和测不准原理,还谈贝多芬、巴赫的钢琴曲;他们谈战争时期个人为自己祖国竭尽全力的权利,炸弹扔下后城市里狼籍扭曲的尸体……
他们谈这谈那,最想说清的却是两个影响了世界物理学进程的诺贝尔获奖者沃纳•海森堡和尼尔斯•波尔在1941年的哥本哈根会见——谜一样的会见。
他们不断地叙述着会见的“真实”,结果却依旧不定……


导演的话:
“哥本哈根”是个谜。至今人们也无法确切认定海森堡与波尔1941年那次会见的真实意义,当然更无法认定当事人的动机、启图和潜意识。对于当年原子弹的研制和付诸实战、对于今天世界所面临的潜在的核毁灭威胁、对于未来科学发展对整个人类生存的影响,“哥本哈根”的误解到底是一个偶然还是一个宿命?物理学对于普通人是抽象的科学,而对于物理学家却是生命的一部分,但当他们的个人生命体验与整个人类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时候,他们能承载得了吗?
《哥本哈根》是个难题。三个灵魂,在另一个世界对话,试图弄清楚一些搅扰他们后半生甚至连灵魂都不得安宁的事情,于是这个戏便没有了正常逻辑的时空概念,尤其是时间在这里没有了线状连贯性,成了破碎、断续、颠倒、重复的状态。于是,我们习惯或者我们认定戏剧应该有的线性情节逻辑、线性人物发展也就没有了,这是我们阅读、理解此剧和观众观看此剧的一大难题。
《哥本哈根》是个“现象”。不知为什么,自1998年《哥本哈根》剧本问世以来,欧洲许多国家、美国许多城市、澳大利亚乃至日本都竞相上演,不是以前卫戏剧的面貌而是以主流戏剧的面貌出现在主流文化中,被主流戏剧观众、主流戏剧评论以及科学界和历史界所广泛关注,某媒体将此称之为“《哥本哈根》现象”。如此“现象”仅仅是因为西方人对二战历史和原子弹制造历史更了解吗?还是其中反映了他们对戏剧及其功能的某些看法?比如对人的深层探究,比如思辩的艺术价值,比如“非娱乐性”的欣赏快感,比如对生活、对人、对世界、对人类的超乎功利之上的关注。
《哥本哈根》是个挑战。不能说它代表国际戏剧的最高水准,更不能说它预示国际戏剧的发展走向,但在当前,在很大的国际范围内,它是戏剧舞台上的一个闪光的亮点。中国的戏剧舞台、中国的戏剧观众、中国的戏剧理论将如何面对它,这是《哥本哈根》带给我们的一个挑战。
无论如何,人们在平安的同时,在富足的同时,在满足物欲、追求功利的同时,也许还需要唤醒内心的良知和理性,这是戏剧艺术除了娱乐大众之外还应该具有的属性和品格。


主创团队:
编 剧 :迈克•弗雷恩(英)
翻 译 :胡开奇
导 演 :王晓鹰
舞美设计:严 龙
灯光设计:卢卫东 宋琦侠
服装设计:徐兰冬 芦春伟
化装设计:任 薇
音响设计:周 涛
舞台监督:赵岚亭
技术管理:李 淳
演出统筹:贾若文
宣传统筹:王昊宸
演员统筹:李月皓
场 记:王 珺
演员:
李晔,吴卫东,江佳奇
精彩评论:
“引人入胜……这些年里最鼓舞人心、具有独创性的观念戏剧……很有震撼力的艺术作品。” ——本·布兰特力《纽约时报》 “非常具有戏剧性……弗雷恩采用了很优异,几乎是数学的方式处理戏剧的结构……《哥本哈根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很特别的愉悦,而且引发我们的思考。” ——约翰·拉尔《纽约人》 “本剧魅力之处之一(尤其是在演出中),是它在表现对现代物质质询时的方式——强烈的竞争意识,却不失彼此的关爱、尊敬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,而不考虑现实的应运意义。” ——伊恩·约翰逊 (加拿大马拉斯比纳大学文科研究课程讲义) “弗雷恩的技巧就在于运用原子物理的科学构架,从薛定谔理论到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,去探讨一个人的观点如何影响对终极事实的探索,而这些事实是不能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一般交流获得的。” ——约翰·朗根堡